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九江市委员会发布日期:2018年05月29日【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无论何时,都要在自己的心中点一盏灯,只要心灯不灭,就有成功的希望。
真正的智者,总是站在有光的地方。太阳很亮的时候,生命就在阳光下奔跑,当太阳落下的时候,还有那一轮高挂的明月,当明月失熄了,还满天闪烁的星星,如果星星也熄灭了,那就为自己点一盏心灯,无论何时,只要心灯不灭,就有成功的希望。
“心学”的创立,成就了王阳明攀上中国思想巨人的高峰,但他的心学,不是在象牙塔里“悟”出来的,而是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凭借其不屈不挠的坚强的意志,冲出绝境的心灵足迹,构成“心学”大厦的一字一句。
“心学”这盏灯点明了王阳明的铁窗生涯。当初被贬下狱,他不断询问自己什么力量可以让他度过这深悲大戚,他在不断找寻和磨砺之中,于内心种下了觉悟的种子。等他到达龙场,他终于顿悟“万物皆备于我”的道理,他明白了如何将不利的因素化解为有利条件,并在艰难的环境中成就了“心学”的明灯,这盏灯光而不耀。却能帮助他绝处逢生,化险为夷,人们恰恰一直在寻找的正是这种智慧。
点一盏心灯,从失败中挺立出来,再造辉煌的智慧,这是任何时代的人都需要的真正的人生智慧,然而这盏灯一定要光而不耀,否则太过耀眼又会灼伤自己。能够温柔笼罩却不会有灼伤的疼痛,才是最为温暖而朴素的人格,光而不耀,其实也正是内心的从容、淡定、悠扬而飞的壮态,万丈红尘,扑鼻迷眼,能够点亮自己的心灯,让它散发出微弱而美好的亮光,实在是尘世的最大贡献。
《菜根潭》中有这样一段话:“完美名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其身;辱身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意思是说拥有完美名节,分些与人,无可厚非,而且可以帮助自己远离祸害。当名誉受损的时候,不宜全部推脱责任,自己承担一些,可以帮助自己韬光养德。
古往今来,行走人生,祸福总是相伴相生。面对功劳,要懂得礼让;面对祸害,要学会承担。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孕育了不少这样优秀的人才。
曾国藩就是一位知道礼让功劳的人,他明白要真正地赢得将士们的爱戴,名和利是最好的资本。因此,他从来不独享功劳,而总是推功于人,他说,凡是遇到名和利的事情,都要注意和别人分享。
曾国荃攻金陵久攻不下,但是又想独享大功,不愿意接受李鸿章的援军,曾国藩就写信开导他说:
近日来非常担心老弟的病,初七日弟交差官带来的信以及给纪泽、纪鸿两儿的信于十一日收到,字迹有精神,有光泽,又有安静之气,言语之间也不显得急迫匆促,由此预测荃弟病体一定痊愈,因此感到很宽慰。只是金陵城相持时间很久却没有攻下,按我兄弟平日的性情,恐怕肝病越来越重。我和昌歧长谈,得知李少荃实际上有和我兄弟互相亲近,互相卫护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上奏朝廷请求准许小荃亲自带领开花炮队、洋枪队前来金陵城会同剿灭敌军。等到弟对我这封信的回信,我就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给少荃去咨文一道,请他立即来金陵。
曾国藩在此委婉向曾国荃表达了希望李鸿章能够与他一同作战,同立战功的想法。但是李鸿章一方面看到曾国荃并不想他插手金陵,同时也不愿意借此揽功,就上报朝廷,一方面上报朝廷说曾氏兄弟完全有能力攻克金陵,另一方面又派自己的弟弟去帮助攻城。
攻下金陵后,李鸿章亲自前去祝贺,曾国藩带曾国荃迎于下关,说:“曾家两兄弟的脸面薄,全赖你了。”李鸿章自然谦逊一番。曾国藩一再声称,大功之成,实赖朝廷的指挥和诸官将的用心协力,至于他们曾家兄弟是仰赖天恩,得享其名,实是侥幸而来,只字不提一个“功”字。
他还上书朝廷把此次战功归于朝廷的英明和将士们,不提自己和弟弟的辛劳,谈到收复安庆之事,他也是归功于胡林翼的筹谋策划,多隆阿的艰苦战斗。在其它战役中,曾国藩也总是把赏银分给部下,把功劳归于他人并加以保举,如此一来,既得到了将士们的心,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也让朝廷对他放心,这就是中国儒家文化在曾国藩心中点亮的一盏光而不耀的心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没有利益的诱惑,有多少人会真心地在战场卖命呢?没有一个领导者能够不得众心而长久地居于高位,因而领导者都应深谐不独享功劳之道,曾国藩这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气魄展示了一个领导者的魅力。每一个将士都愿意跟随这样的领导者,乐于为他所用。(易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