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委员大会发言(摘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九江市委员会发布日期:2018年01月07日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打造田园风光乡村

 

民革九江市委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中央着眼于农业农村短腿短板的问题导向、决胜全面小康作出的战略安排。中共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创新举措,加大投入,强化保障,极大增强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后劲,改变了农村面貌,让农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但同时也要看到,“三农”工作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与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些乡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没有特色,千村一面,“年年盖新房,不见新村庄”;不少乡村缺乏独特的产业支撑,“捡到篮子里就是菜”;一些乡村用城市建设的思维改造乡村,热衷于拆村,让农民上楼,致使农村田园风光不再。

    乡村是民族之根,乡愁是文明之魂。早在一千多年前,陶渊明在家乡九江就留下了《桃花源记》这一脍炙人口的不朽篇章,为世人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激发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如今,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每一位九江人,都有一个田园梦,都有一首乡愁曲。

乡村振兴的目标在于实现农村现代化,打造田园风光村庄更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按照中共十九大新要求,围绕打造赣北记得住乡愁的山水田园风光特色村庄,强基础、补短板、增活力,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为此,建议:

     一、规划好乡村建设。要遵循因地制宜,依托当地乡村产业、旅游资源、人文历史、自然禀赋等优势,把乡村规划同致富产业、生态农业、人居环境、乡贤文化、风土人情、美丽乡村建设等专项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要注重特色,坚持“小而美”,防止“大而全”,围绕乡村农业、产业特色、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等多方面谋划发展,形成“五个一”: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特色,充分彰显赣北依山傍水田园风光。

    二、发展好特色产业。要选准主导产业,打造产业特色,着力在“四个结合”上下功夫。一是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矿则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二是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宜茶则茶,宜果则果,宜桑则桑,宜林则林,打造特色农业、特色养殖、休闲养老、田园观光为主题的生态农业。三是结合当地人文历史,保护好古村落、古民宅,宜游则游,打造乡村游的新亮点。四是结合交通区位优势,对人口比较集中的乡村,宜商则商,集聚人气、提升财气,不断提升乡村吸引力,力争实现“一年产业有看头,两年创新有势头,三年乡村成龙头”。

    三、重塑好田园风光。赣北地形地貌形态丰富,既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又有山地丘陵,还有沿湖湿地。在推进田园风光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把田园风光作为乡村振兴一个突出亮点来谋划,立足乡土、乡情、乡韵,挖掘乡村魅力,塑造田园意境、田园建筑、田园生活,保护好山体、植被、水系空间形态,留住赣北世外桃源式的乡村,延续田园牧歌式的生产生活方式,重塑赣北田园风光。要实施山水田林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保护、修复提升乡村自然环境,既要保留农村原生态“衣服”,又要凸显农村现代版的“盆景”;既要有山、有水、有体验,又要有田、有园、有看头,与赣北地域风貌结合起来,促进“山水田林人居”和谐共生。建议从全市22354个自然村中,选出100个自然村,各县(市、区)选35个,先行试点,探索一条符合规律、契合九江实际的田园风光新路径。

四、传承好人文历史。要挖掘当地乡贤文化、乡土气息、乡愁情结,以乡贤为楷模,以乡情为纽带,把农耕文化融入生产生活方式,构筑和谐温馨、承载乡情乡愁的精神家园。要保护好乡村的老宅、祠堂、古桥、古树,传承好民间故事、历史典故、传统技艺、村名传说、劳作方式、乡风民俗。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进行修复改善,从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从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愁的“魂”,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要成为荒芜的“空壳”、留守的“空巢”、记忆中的故园。要经过几年的努力,让九江的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体面的职业、农村成为留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将九江建设成全国医养结合名胜区

 

民盟九江市委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近年来,“银发族”已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主力军,他们以“养老慢游”的方式将旅游、养生、养老融合,又称为“候鸟式养老”和“度假式养老”。众多中青年旅游爱好者也热衷于这种集休闲、疗养和观光于一身的健康之旅,也就是疗养旅游,又称为休养旅游,这种方式在欧美各国流行十多年。

民盟九江市委对九江医养产业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了解到:八里湖新区已成功进级国家4A景区,已成为我市名副其实的休闲观光生态乐园,这里土地资源也相对充足,适宜发展城区现代医养结合产业。庐山市拥有名传天下的健康养生温泉,更有祖国传统医学代名词的杏林文化在此孕育并传颂至今,适宜发展周边现代医养结合产业。

对比国内外医养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目前九江医养产业的建设还没有一个适应新时代的完整规划,未能充分利用和发挥九江宜居宜游中心城市特点,以及具备的世界知名山水文化名城和旅游度假胜地的优势。为此,建议:

一、尽快制定以八里湖新区和庐山市为核心,将九江打造成全国医养结合名胜区的详规和配套政策

1.成立九江市医养结合名胜区建设统一领导工作组。因为八里湖新区与庐山市分属不同的行政区管辖,同时医养结合产业发展涉及众多管理部门,为了实现资源共享,统一调度,所以有必要成立统一的市级领导工作组。

2.制定医养结合名胜区产业发展规划。八里湖新区与庐山市要控制新的一般工业项目审批,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与健康管理、医疗、养生、绿色食品、智能医疗设备等相关企业来我市投资兴业,建设一流的大健康产业生态平台。健康管理在我国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真正兴起是自2000年后,以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为主要形式的健康服务产业开始快速发展。国内当前有“爱康”、“美年大健康”等知名健康管理集团公司。

3.传承和宣扬杏林文化。在庐山市探寻杏林文化发祥的遗迹,在民间搜集杏林文化的流传故事,在中医学主办全国杏林文化交流活动。

4.建设全国度假式医养结合特色小镇——温泉镇。特色小镇是一种产城乡一体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得到国家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庐山市温泉镇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建有许多设施完备的温泉度假村和疗养式宾馆、酒店,依托天然的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完全具备条件打造成为九江第二个国家级特色小镇。

二、升级改造现有的医疗与养生资源

1.改造现有医疗资源。可以选择性地将部分政府主办的二级、三级医院进行股份制改革,面向全社会招商引资进行市场化运作,顺应快速发展的老龄化社会的需求,构建以健康管理、健康医疗、健康养生为依托的医养结合型医院。

2.改造现有养生资源。庐山市温泉镇温泉度假村和疗养式宾馆、酒店,庐山景区各个疗养院,大多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适宜进行改造,健康管理企业资本进行融合,发展适应新时代的医养结合产业。

三、打造面向全国的适应新时代医养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护理人员培养体系

当“菲佣”享誉全球时,保姆、月嫂、护工,却在我国各地严重紧缺,不能顺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折射的是我国养生、养老、医疗照护人员培养滞后。

1.面向全国引进医养结合产业需求的护理专业高端管理与培训人才。打造九江成为全国医养结合名胜区,我市应该未雨绸缪,及早制定长期养生、养老照护人员培养与培训发展规划,依托现有的学院培养体系,面向全国引进护理专业高端管理与培训人才。

2.构建区域性医养结合产业需求的护理学科体系。在九江现有的护理高校中加强医养结合产业需求的护理学科建设,增加养生、养老照护的相关知识培训和专业训练,同时充分利用高职高专、中专等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新时代需求的护理人员培养,既满足九江就业需求,同时向全国进行就业输出。

 

 

 

 

 

 

 

 

 

 

 

 

 

 

 

推进紧密医联体建设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农工党九江市委会

 

自国家启动实施“新医改”以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与设备配置投入,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根据十九大精神要求,进一步强化医卫体制改革,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我们还面临着现有医疗服务体系布局不完善、基层基本医疗功能弱化、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引进乏力等突出问题,乡镇卫生院离“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的建设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医务人员紧缺、人才流失,医疗资源使用率不高。基层医务人员总量紧缺,尤其是影像、检验、护理专业人才及高水平人才匮乏。上级医院的薪酬待遇、发展空间优势明显,而乡镇医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基层业务骨干流失,设备闲置或实际使用率不高、实际床位配置和使用率下降。村医队伍老化且无退出机制,新进村医须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质,准入要求较高,难以补充卫生“网底”。

    二是经济杠杆支撑力度不足,转诊体系不健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相对滞后。医保在县区与乡镇报销比例差距不大,差异化支付政策基层优势不足,缺乏门诊常见病多发病到基层的有效调节机制。转诊体系建设仍较滞后,缺少规范的双向转诊标准,向上级医院转诊更多地处于非制度化或依靠私人关系的运行状态,而上级医院则大病小病一把抓,向下转诊基本没有。

三是基本医疗功能弱化与工作负荷过重。基层卫生服务功能定位逐步从“重治轻防”转变为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重,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任务大幅增加,占用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人员编制未相应同步增加,造成工作负荷过重,基本医疗服务功能相对弱化。由于乡镇卫生院又承担着基层巡回医疗(弥补村医不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计生服务、健康扶贫等工作,进一步加重了乡镇卫生院的负荷。

四是人才培养模式与基层用人需求不相适应。“3+2模式定向培养”(即大专3+岗前培训2年)成为基层卫生人才储备和队伍补充的途径之一,但培养模式与基层的实际用人需求不相适应。一是培养周期长,占用基层编制加剧人员紧缺;二是岗前规范化培训与实际业务发展需求相脱节;三是增加了医师培养期间单位福利、奖金等支出的经济运行压力。

为此,建议:

根据国家卫计委《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卫医发[2016]75号)的文件精神,其中县区主要是开展探索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形成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一是有利于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二是有利于形成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减少分级诊疗协调成本,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现资源共享,从而降低诊疗费用。三是有利于实现双向转诊模式,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是一个共同体。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在基层建立健康“守门人”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建立组织管理体制。对医疗机构实行“管办分开”,实现医联体的人、财、物一体化运作模式。建立医联体管委会,由县级领导担任委员会负责人,卫计、发改、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为成员,行使决策权;医联体管理委员会一是制定适合本地区医联体建设的实施意见,二是选拔、聘任医联体行政管理层,履行经营管理职责。

2.完善功能资源布局。县级医院主要发挥医联体的龙头带动作用,为基层提供技术支持;中心卫生院主要承担基本医疗功能,可以在交通便利的相邻乡镇进一步合并扩建,向二级乙等水平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发展;对服务人口少,资源使用率不高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点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使中心卫生院从繁重的公共卫生中解脱,专心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

3.加强人事编制管理。医联体拥有完全用人自主权,原有和新增编制归口医联体统一管理,医务人员推行多点执业,在医联体医疗机构中统一调配,做到管理人员、医务人员上下流通,人才资源共享,建立符合基层定位和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统一招聘引进人才、统一职称评聘。

4.健全资金补偿机制。完善“三保合一”的医保基金制度,对医联体实施 “总额预算、年终结算、结余奖励”管理政策。发挥医保基金向基层倾斜的经济杠杆作用,增加基层在医保基金的使用占比,让县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主动整合,进一步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单独列支政策,所有财政预算投入由医联体统一管理和分配,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切实维护和保障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促进民营经济创新驱动发展  助力新工业十年行动

 

九江市工商联

 

    去年以来,我市在“新工业十年行动”战略指引下,在创新驱动“1+N”政策体系支撑下,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6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猛增近六成。实践证明,市委、市政府决策非常正确,相关部门工作卓有成效。

但从整体上看,我市创新能力仍存在不足,创新驱动发展仍是短板:

    一是创新主体偏少。去年我市共有178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高新技术民营企业166家。总量低于省内南昌、赣州、宜春、吉安拥有数,与同为沿江城市芜湖的500多家总数相比,差距较大。二是创新人才偏少。九江目前约18万名专业技术人才,绝大多数集中在体制内。据初步统计,166家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只有约45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其中拥有理工科本科以上学历的约3000余人。三是创新成果偏少。去年全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88件,我市仅为0.93件,不到全省平均水平二分之一。我市拥有省级知名商标164,占全省的7.4%。其中,农副产品及其初级加工品约占60%以上,含有高新技术含量的品牌较少。

究其主要原因:

一是民营经济发展存在“路径依赖”效应。目前,民营工业企业分布于29个行业大类,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产出规模不大、利润空间有限,难以承担科技创新投入。据统计,2016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等指标均在全省排位靠后。二是大中小企业之间缺乏“技术溢出”效应我市是全省的老工业基地,但在机制体制的多条件约束下,具有技术优势的大型、骨干国企与中小企业间互动合作不多,产业链集群度不高,“块状经济”发育不全。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研发平台尚未实现零的突破。三是产学研之间没有产生有效的“协同效应”。长期以来,我市乃至全省的理工科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滞后,同时九江与武汉、南京、长沙等创新能力较强的周边城市沟通交流不畅,难以与它们共享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致使我市本土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以高校为主体的创新活动中受惠不多,动力不足。2017年,市本级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只有2300万,对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换支撑能力有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为全面深入实施“新工业十年行动”主战略,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我们建议:

1.建立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科技创新工作联席会议、专家咨询委员会等组织形式,完善集决策、实施、智库、评估“四位一体”的领导体系,统筹科技、人才、产业等政策体系协同发力。按照国家级高新技术区要求,加快我市高新区及研发平台的规划、建设。规范现有创业园、科技园的运营、管理,实现有序、健康发展。加强对全社会的创新引领,鼓励和宣传各类创新主体先进典型,营造理解创新、支持创新的浓厚氛围。

2.确保市、县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逐年增长,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创新金融支持手段,吸引风投、创投等资本参与创新。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加大创新投入。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争取国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小企业创新、新兴产业培育等基金支持,使企业发展方向与国家和地方的发展目标一致,与市场中长期需求吻合。加快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等政策,增强民营企业的政策获得感和创新动力。

3.积极参与区域内创新体系建设,重视与周边大城市建立创新联盟。集合多个本土企业、乃至本土行业的需求,与周边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巨头联合开展战略创新合作。以市场化手段整合体制内外的创新资源,加快互联网+、工业智能控制、涉农产业深加工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应用,推动创新成果落地生根。

4.组织民营企业家进国企、进院校、进科研院所活动,开展技术研讨、成果转化、服务外包等形式的合作。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加强年青一代创新创业辅导,激活民营企业创新主体意识、创新动力、创新潜能,多层次、多渠道培育一支创新能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家队伍

5.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开放心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灵活的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对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九江优势产业的必需人才,及时制定专项计划,实行精准引进。研究和制定面向高新技术民营企业的人才倾斜政策,重点解决住房、子女教育、就医、户籍等外部性需求,扶持其加快人才引进、人才储备及其梯队建设。瞄准九江大专院校近10万在校大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吸引毕业生留在九江、建设九江,为我市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更多的人力支撑! 

 

守好“城市蓝线”  保护“城市绿心”

 

九三学社九江市委会

 

    中共十九大报告首次将“和谐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内容,并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按照建设山水文化名城的目标,在八赛组团高标准建设66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八赛滨水区域作为“绿心”中一块生态宝地,只有对其范围内的“城市蓝线”(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科学规划好、充分保护好、合理利用好,“城市绿心”才能丰沛润泽,实现永续发展。

    一、“城市蓝线”是“城市绿心”的生命线,需要在十分敬畏中百倍珍惜

1.蓝线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控制性资源。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事关人类生存质量。近年来,城区内涝滞水情况频发,水体污染每况愈下,随着水生态问题凸显,保护城市水系已成当务之急,“蓝线资源”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2.蓝线资源是各地湖城建设的战略性资源。纵观天津滨海新区、杭州西湖景区等都是利用“蓝线资源”战略优势,建设以滨江、临湖、亲水为重要特色的核心板块和城市新区。九江走进“新两湖”时代,要在“蓝线资源”上做文章,滨水而建、依水而居、因水而兴,带动城市的空间、景观和产业拓展。

3.蓝线资源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必要性资源。良好的城市水生态,不仅可以满足人民对生产生活的物质需求,也能满足人民对艺术想象的精神需求。用好“蓝线资源”,提升城市生态功能,改善人居生态环境,能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八赛蓝线”是“城市绿心”的保护线,需要在对标部署中看到问题

1.管护权责尚不清晰。赛城湖区域纳入八里湖新区管理后,新区体制正在加紧完善,统规统建统管还存在一定困难,统一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2.湖面水体控制不力。八赛两湖与长江连通,因排蓄水能力不够,水位常年涨跌,高差达3-4米,对滨湖设施破坏严重。近年来,由于多方污染源流入,导致两湖水质恶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3.涉水景观打造单一。八里湖环湖岸线腹地较小,市民亲水空间不足,同时,作为景区,停车、公厕、公共休闲设施等不够完善。赛城湖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

4.滨水产业培育薄弱。目前,八里湖新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由建设期进入管理期、提升期,但对滨水区的规划建设仅局限在景观工程和房地产开发上,未起到复合空间作用,由基础设施项目向产业开发项目转变稍显艰难。

三、“八赛蓝线”是“城市绿心”的价值线,需要在保护利用中放大价值

1.龙头引领,精心做好蓝线规划。规划是龙头,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按照国家《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做好蓝线规划,尽量保留自然水体和湿地,统筹考虑城市水系的整体性、协调性、安全性和功能性;城市道路和土地开发要依水规划,尽量不要切割、破坏、占用湖泊和湿地,减少对原有水文特征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清晰权责,明确蓝线管护责任。“九龙治水,水不治”,严格落实湖长制,明确八赛片区总湖长及两湖分湖长,统筹“八赛蓝线”保护治理工作;强化综合协调管理力度,不能谁规划、谁处罚,也不能谁处罚、谁收钱;严格控制开垦或占用湖泊、湿地行为,确需开垦或占用湖泊、湿地的,要依法进行听证制度、不可行性决策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

3.源头管控,着力保护蓝线生态。做好活水工程,打通水系,提高湖泊水体的流动性和自净能力,保育水生态;做好湖控工程及污水治理工程,将水位稳定在规划水位的标高,建立水质监测网络,控制污染源头,对受污染的水质进行净化;做好舆论工作,宣传湖泊、湿地资源对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性,鼓励广大市民参与监督。

4.彰显特色,大力打造蓝线景观。打造标志性核心水景观区,在赛城湖沿岸高品位规划建设特色公园和湿地公园,提升生态效果,对八里湖沿岸已建公园及设施进行整体提升改造;打造沿岸水景观延伸线,以开敞性的公共绿地为主,完善公共设施,增加文化性、娱乐性;打造湖泊水景观带,根据各湖段不同特点,力求一片一特色,每片都有通往水面的视觉走廊,增强亲水性。

5.扬优成势,加快培育蓝线产业。秉承“生态即为风景,风景即为新经济”的先进理念,抓住生态优势,发展观光旅游、养生养老等产业,满足游客休闲需求,带动其他消费,从“吃、住、游、行、购、娱”等方面繁荣水岸经济;抓住全面实施新工业十年行动的良好机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金融机构、会展企业、物流平台入驻新区,打造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汇集地、连接南北贸易的新平台和高端商务中心。

  

谱写“美丽中国九江诗篇” 呼唤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党的十九大科学描绘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我们九江山美水美风景优美,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生态环境优势明显。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市城乡环境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但毋庸讳言,对标新时代中央和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兄弟设区市治理水平和群众的期盼,我市城乡环境卫生和执法管理水平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经过近期市政协组织的专题调研,我们认为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城区:一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以及街边小巷,垃圾得不到及时清扫清运,垃圾桶(箱)长期不清洗,小广告、“牛皮癣”贴得墙面斑驳陆离,没有得到很好清理;空中线路走向凌乱、密如蛛网,影响施工作业,存在安全隐患;老城区地下管网未做雨污分流,且一些管网老化渗漏,难以发挥作用;路面多头施工、马路“拉链”现象时有发生;公厕、垃圾转运站、停车场地等设施建设不足;交通拥堵、行车难、停车难问题突出;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超负荷运行。

    二是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尚待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有的地方没有按要求足额落实财政配套资金,保洁员工资低、无社会保障;垃圾转运设施不足,终端处理设施滞后;有的畜禽养殖场污水直排周边水体,严重破坏水质。

三是在铁路沿线:脏乱差问题突出,沿途乱搭乱建,铁皮房、棚户屋随处可见,建筑立面形形色色,且肮脏破旧。

这些问题反映了城乡卫生环境管理的体制机制运行还不顺畅,各行政区域之间属地管理缺失,同时,全市上下也亟待开展一次统一部署、统一整治、统一协作的环境卫生综治行动。

为谱写“美丽中国九江诗篇”,打造一个整洁、优美、生态文明的城乡环境,我们建议:

    1.以地方立法为依据,尽快把我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建议狠抓市人大常委会近期颁布的《九江市城市市容管理条例》的宣传贯彻,严格市容环境执法监管。同时,着手拟订《九江市农村垃圾处理管理条例》,理顺管理体制,体现依法治理。

2.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目标,打一场全市范围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明确提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出台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和专项行动实施意见。建议借鉴我省景德镇、安徽安庆、湖南株洲等地的成功经验,组建高规格、强有力的党政领导班子,适时召开全市动员大会,强力推动、督促落实。

3.以理顺体制、明确权责为突破口,创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模式。坚持属地管理、重心下移原则,建立健全符合我市实际,

权责利划分清晰、人财物配置合理,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综治新体制;建议采取“城管+公安”管理模式,组建市、县两级综合执法大队,市(县、区)行政执法局局长或一名副局长参加同级公安局领导班子,实行联勤联动执法常态化;巩固我市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坚持“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四级运行机制。

    4.以实施“五大工程”为抓手,推进各专项行动取得实效。突出我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专项行动“五大工程”任务分工,逐个列出问题清单,重点打好净水、净空、净土攻坚战,集中整治“脏、乱、污、散、堵、差”等突出问题。

5.以问题为导向,突出补“短板”、强弱项。建议集中开展街道、建筑立面和门店招牌的“洗脸行动”,统一建筑和装修风格,提升城市和街区颜值;集中开展“治乱行动”,实行街区道路“白改黑”、路灯“暗改亮”、线路“上改下”,规划临街布局,规范街面招牌,规定线路入地,消除空中“蜘蛛网”;整治占道经营、占路摆设、车辆乱停乱放、渣土车沿路泼撒行为;加强道路安全监管和交通秩序整治,彻底清理“黄标车”,依法管好残疾人手驾营运车;集中开展“拆违行动”,强力拆除违法建筑和乱搭乱建,办公场所一律拆围透绿,还绿于民;集中开展“清河、造景行动”,规划、建设好城区绿地,打造水岸景观、湿地公园、城区广场,展示城市天际线;支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快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尽快停止沙河垃圾填埋场的运营;利用市区现有专业市场的基础条件,建立废旧品循环利用综合大市场。

6.以健全完善长效机制为保障,防止整治之后再反弹。建立高位推动机制,把创建目标和综合整治提上各级党政领导日常议事日程;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使每一项工程、每一个片区、每一条巷道、每一块水体都有专人包干、由属地管理;建立市场化运作管理机制,环卫工作实行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行市场化外包;市财政按农村服务人口10//年的标准配足资金,继续保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级财政投入标准不变,长期列入预算;建立分级负担、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经费运行模式,同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对严格按标准完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实行按比例分成的奖励政策;对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的,严格实行第一责任人约谈制、责任追究制。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谱写“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九江诗篇”作出更大成绩。

 

                              突出“五个聚焦” 抓实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民建九江市委会

 

幼有所育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方面,也是十九大提出的发展要求。从我市来看,幼有所育,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容乐观。我市是劳务输出大市,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人数达到86万人之多。据调查,20176月底,全市共有农村留守儿童11.85万人。排查中,有2213名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

面对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较大的现实,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任务艰巨,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校外、课外管理难度大,亲情无人替,家庭责任落实不到位;二是重视不够,经费不足,关爱难持久,属地管理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三是常态化管理中,常态不常有,部门协同落实不到位;四是社会力量参与少,合力保护不够,全社会齐抓共管落实不到位。

因此,我们建议突出抓好“五个聚焦”,全力推动我市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创新发展。

一、聚焦源头纾解要“实”,减少留守儿童存量。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从源头来讲,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根本出路有两条:一是引导、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就近照顾未成年人,履行家庭监护责任。政府要出台鼓励我市农民工在九江各级各类工业园区就近就业的支持政策,将有监护未成年人责任的家庭单列出来,由各级劳动就业服务部门向工业园区企业重点推介,落实就近就业;政府购买的岗位中,优先安排照顾有监护责任的家庭中一名成员就业,这样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存量。二是加快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进程,只要是在九江城区务工连续满三年的九江籍农民工,身边有未成年子女的,优先解决在城市落户,解决子女在城区就学,减少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滞留农村数量。

二、聚焦部门协同要“实”,建立调度评估奖惩制度我市已经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28家之多。将各部门责任履行到位,才是关键。建议建立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考评奖惩制度;建议领导小组完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分季度进行工作评估,建立考评细则,出台评估奖惩分值,对履行责任好的部门进行表彰,对不称职的部门进行通报,并对责任人进行惩戒。如此才能做实部门协同,形成共力共为。

三、聚焦属地责任要“实”,形成管理网格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最基层的工作在乡、村两级,主体责任落实的重点也在这两级,困难和难点也凸显在这两级,做实这两级是关键。建议政府在这个层面要加大人、财、物的倾斜力度。一是市、县工作经费大头要落实到乡、村。二是在乡、村落实留守儿童专干队伍,实现市、县、乡、村四级专干队伍网格化、工作信息化、责任明细化。三是民政、妇联、老龄办等部门要整合现有的基层机构职能,每个乡、村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站,落实留守儿童校外有地方去的问题。

四、聚焦留守儿童家庭监护责任要“实”,对家长责任实行硬约束。乡、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干要与留守儿童家庭签订监护责任状,家长或村委会指定监护人的,要与指定监护人签订监护责任状,并建立每月对监护人监护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回访、评估,建立评估台账。对留守儿童家庭责任教育、法制教育要“实”。法制部门要建立法制宣传上门,重点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运用宣传形式多样,层级内涵丰富的网络式宣传,提高留守儿童家庭法律政策认知度,自觉用法律约束行为,强化监护教育子女是家庭自身责任。

五、聚焦学校教育监管要“实”,营造校园“监护所”。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实行任课老师联系责任制度,建立联系卡,熟悉留守儿童家庭状况、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生活状况,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沟通联系。要对留守儿童定期开展心理干预,培育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学校要创造条件建立视频亲情室,建立亲情热线,密切家长和孩子的联系。要赋予老师“代理家长的职责”,加强日常学习生活和节日期间人文关怀,用师生情、老师爱呵护留守儿童成长。教育部门要推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完善学习、生活、文体娱乐等设施,把学校建设成留守儿童监护、教育、照料的温馨之家。 

 

 

打响农产品品牌  助推九江乡村振兴

 

付莹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这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其中,产业兴旺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要前提、重要基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要求对接“国家队”、“国字号”,重点打造“一虾一蟹”鄱阳湖特色水产,“一红一绿”生态有机茶、优质粮油等九大特色产业。这既为新时代农产品品牌建设带来了重大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市农产品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的持续推进,一大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好、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区域品牌茁壮成长,为推动九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整体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出“三不”:一是品牌发展不快。我市一些农产品只有商品名称,没有品牌商标,全市现有“三品一标”数量在设区市中排名比较靠后。二是企业带动性不强。初加工企业多、深加工企业少,小企业多、大企业少,全市销售收入500 万元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只有570 家,其中最高的中粮为82亿,而南昌正邦和双胞胎两家龙头企业年销售额合计超过1000亿元。三是品牌知名度不高。我市的“宁红茶”、“庐山云雾茶”知名度要远低于龙井、铁观音、普洱,甚至没有遂川“狗牯脑茶”有名气;鄱阳湖清水大闸蟹质量虽然上乘,但因缺品牌打造、缺品相包装,价格难以与阳澄湖大闸蟹相比。

当前,推进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已经成为推动农村产业兴旺最有效、最便捷的手段,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重要路径。为此建议:要把农产品品牌的打造作为当前重要的一项工作来抓,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打造,既要立足当前,也要着眼长远;既要加强顶层规划,也要细化具体举措;既要加强政府引导,也要坚持市场主导。

    一要抓住一个关键。品质是品牌的关键。没有品质做保证,品牌打造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重点要抓好“三化”:绿色化种养,以省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为抓手,全面完成畜禽养殖“三区”划定和地理标注,大力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农业清洁生产行动,强化水源、土壤保护,做到源头严防。标准化生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一县一园”农村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重点围绕“一红一绿”“一虾一蟹”“一花一果”“一金一银”等特色产业,推行统一品种规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集中育苗、统一肥料供应、统一病虫防治等,实行标准化生产。同时,加快推进“互联网+可视农业”,做到过程严管。全程化追溯,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全过程农产品追溯体系,真正做到农产品源头可查、质量可控、责任可究。

二要推进“两大工程”。一是品牌提升工程。要突出规划引领,结合我市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按照“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培育、扶优扶强”思路,尽快制定品牌培育发展规划。要突出重点,借助省里重点扶持“四绿一红”品牌建设契机,挖掘一批历史品牌,整合一批现有资源,重点打造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名牌产品。要共享共建,成立九江区域公共品牌运营公司,鼓励支持企业开设集展示、销售、电商和品牌宣传为一体的九江品牌农产品展示展销形象店。二是营销提升工程。一方面,要积极融入全省“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战略中,广泛组织鄱阳湖水产、庐山云雾茶、修水宁红茶、彭泽鲫鱼、都昌豆参、瑞昌山药等市内农产品参加国内外展销活动,定期组织举办九江农产品博览会、鄱阳湖水产节、庐山文化节等活动,大力推介和宣传九江农产品品牌,不断扩大提高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作用,推动九江农产品网上行,瞄准电商大市场,重点培育扶持一批专业化、本土化的农产品平台,支持一批有潜力、有特色的农业电商企业做大做强,促进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发展,不断开辟新的营销渠道。

三要做好“三篇文章”。具体来说,就是要发挥政府、企业、经营个体等三方的力量,合力共为。一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建立品牌发展专项经费,给予有关企业一定的奖励;对培育发展品牌产品进行的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新产品开发,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同时,建立品牌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谋划、协调、督导、考核全市品牌建设工作,把品牌建设项目化,细化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二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龙头企业是品牌建设的核心,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产业上规模、产品上水平。要推进农业生态园区建设,加大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支持力度,引导农业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到1+2+3>6。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重点引进一批有品牌、有技术、有市场的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创新利益连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形式,整合各自优势和资源,共同推动九江农产品品牌发展。三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主力军作用。品牌建设离不开懂农业的人。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大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建设创新型、技能型、知识型新型农民队伍。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系市政协委员,九江电子商务协会会长,江西万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